0551-69105010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新型毒品的成瘾机制
新型毒品的成瘾机制
发布日期:2022-05-07   浏览次数:1530

      近年来,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和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滥用人数逐渐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ATS 具有很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可提高中枢和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活性,促进单胺类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抑制其再摄取和降解酶的活性,升高细胞间隙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水平。近年来发现 ATS 的药理学活性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介导氧化应激、神经毒性和神经炎症,从而影响认知行为,尤其是短期和长期记忆。

      新型毒品的成瘾机制: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其核心特征是强迫性觅药、用药行为,持续存在的心理渴求以及对药物渴求控制力的减弱,涉及脑内众多的神经环路和分子变化。与其他物质成瘾相似,导致合成毒品滥用和成瘾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个体生理心理和遗传学特征在内的生物学原因,也有家庭、社会环境等社会学原因。

      1、分子和神经环路机制

      苯丙胺类药物和MA(麻古丸)的成瘾机制是通过促进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释放和阻止其重吸收而实现的。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受体拮抗剂是氯胺酮引起药物依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氯胺酮类药物阻滞了NMDA 受体,导致谷氨酸和乙酰胆碱的分泌增加;另一方面氯胺酮能引起伏隔核内多巴胺的释放增加和再摄取减少,抑制尾壳核内多巴胺的再摄取;此外,氯胺酮还会抑制5-羟色胺在人血小板和小鼠脑的突触前膜的重摄取。这些作用机制导致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失调,从而引起滥用和成瘾。氯胺酮等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强化效应,可使实验动物产生自身给药和辨别效应。

      2、神经影像学机制

      有学者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ATS成瘾者伏隔核脑区各个亚区的静息态功能连接进行研究,发现其在额上回左眶部与伏隔核亚区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低于正常人,而额下回左操纵室与伏隔核亚区的静息态 功能连接高于正常人,并且额上回左眶部与伏隔核亚区之间的静态功能连接与 ATS 成瘾程度呈负相关,提示 ATS 成瘾者伏隔核脑区各亚区静态功能连接被破坏。另有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评估了氯胺酮滥用对大 脑灰质体积和功能连接的影响,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的左楔前叶和右楔前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性更高,且右侧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额上回和左侧内侧眶额皮质的大脑灰质体积减小,证实早期接触氯胺酮对大脑发育的影响。

      3、遗传学因素

      研究表明,NMDA受体基因变异与成瘾行为有关。重复给予氯胺酮可显著提高 NMDA 受体亚(NR1 或 GluN1)基因的表达,这可导致神经退行性改变,支持了NMDA受体上调可能在慢性氯胺酮滥用患者中产生认知缺陷的潜在机制。

      4、社会学因素

      近年来,成瘾的社会学因素也逐渐受到关注。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不利的社会互动和社会隔离均会促进药物成瘾者的自我给药和复发,而积极的社会互动则具有抑制和防护作用。1篇纳入44篇临床研究的综述对1879例ATS成瘾者的社会背景和吸毒原因进行总结,结果显示吸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工作和性关系中的表现、促进社会“归属感”并帮助应对压力。同时,药物耐受性增加或经历重大生活事件会导致使用量增加。

吸毒有害,切勿触碰红线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

文章链接:新型毒品的成瘾机制

文字报道:洪岩

文章编辑: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