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69105010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毒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毒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发布日期:2022-10-12   浏览次数:2379

       在中国人的书写和表达习惯中,只要看到“毒品”这个词,大家瞬间就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是一个贬义词,说明这个东西肯定不是好东西,一定是剧毒、危险、有害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称之为“毒品”?“毒品”这个词的真正来源和意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惑,试着从字面上做一个有趣的探究。

显然,“毒品”这个词并不是外来词,而是汉语中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很精确:指有毒有害或能使人上瘾的商品(毒品),反映了中国人对这类商品的憎恶和厌恶。

事实上,“毒品”是从现代传入的。中国古代没有空这个药物存在的条件,自然也就没有这个词。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汉字,只有“毒”字和毒品有些联系。但很明显,老祖宗所说的红芪、砒霜等毒药与海洛因、摇头丸有本质区别。但是,既然“毒品”是舶来品,为什么没有一个像“沙发”、“咖啡”、“可乐”这样的外国谐音词呢?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毒品”这个词的前身其实是鸦片,在晚清被广泛吸食,而鸦片是典型的外国谐音词,来源于英文单词“opium”。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是由鸦片演变而来的,“鸦片”这个词已经不能代表中国人对成瘾药物的痛恨。于是在20世纪初,中国人习惯用“毒品”来表达和描述这种让人上瘾的恶魔。所以“毒品”二字是“鸦片烟毒”演变的综合结果,是全社会对鸦片、吗啡等能使人成瘾的毒品的基本认知,也是这类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共识。

建国后,“毒品”一词在社会上已被广泛使用,但在法律条文中仍称之为“鸦片烟”,没有“毒品”的定义。我国1979年刑法规定了“毒品犯罪”的各种罪名,但“毒品”的法律定义仍不明确。

我国对“毒品”的第一次正式定义是1990年3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根据当时的情况,毒品被定义为“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及其他能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1997年修订的刑法对“毒品”的定义更加准确和规范,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007年通过的《禁毒法》使用了刑法中对毒品的定义。

了解了中文“毒品”这个词的来龙去脉,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称呼恶魔毒品的。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单独的单词表示“毒品”。一直和毒品是同一个词,就是“毒品”。吸毒也叫药物滥用。在其他外文系统中,没有专门的“毒品”一词。国际禁毒公约和官方文件将其称为国际管制清单中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在法律概念上,“毒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都是同一种物质的称谓。

事实上,大多数药物最初都是为了治疗疾病而发明的。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死去的人发现这些药物有更吸引人的特性,比如能让人开心和兴奋,于是逐渐从医用转为大众滥用。

可以说,外国人对毒品的命名更符合其本质——在严格管理的条件下,成瘾药物如果合理使用,就会具有临床治疗价值,这就是毒品。如果被迫寻求非正常需求,这种物质就失去了医学的本质,进而成为“麻醉药品”。

文章来源:锐速在线

文章链接:毒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文字报道:洪岩

文章编辑:董荣录